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随着肿瘤治疗时间的延长,出现转移的可能性随之提高,出现转移后的生存期也越来越长,其中乳腺癌、肺癌、前列腺癌、甲状腺癌、肾癌、肝癌相对容易出现骨转移。 ; l& h K: S" j3 d [, W" S! V
正常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分别负责骨的破坏与再生,维持稳定的动态平衡。而转移的癌细胞通过自身和分泌物打破了规则,破骨细胞异常活跃,将骨组织破坏得来不及再生,也就引起了一系列骨相关事件(SRE),如骨痛、骨折、脊髓压迫。 ( v( L! a8 J/ e7 h
骨改良药物,即我们经常提到的骨转针,可以降低病灶处的破骨活动,是骨转移治疗的基础推荐药物。当确诊骨转移之后,无论是否出现影响生活质量的明显症状,都可以定期使用骨改良药物进行预防。研究证明,骨改良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。
( M2 C9 ^) Q& V( l6 t4 L( k3 S
骨转针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双膦酸盐,一类是地舒单抗。
3 z& M* g% |1 ^7 s% N+ u 双膦酸盐 (bisphosphonates,BPs) 7 a8 I! q# q4 c- y0 d2 Z
1.作用机制
! W* l$ F0 u& t, {/ b, f0 Z
根据双膦酸盐 P-C-P 结构的 R2 侧链上是否含氮原子,可分为含氮BPs(帕米膦酸、伊班膦酸、唑来膦酸)和不含氮BPs(依替膦酸、氯膦酸)。
(结构来自:化源网) 9 z# l! m4 i* M6 e x
) w$ S: y3 k, s Q7 q
2.双膦酸盐根据作用强度和上市时间可分为三代
4 W: \! ^$ |0 }
理论上第三代 BPs 作用强度是第一代 BPs 的 1000 ~ 100 000 倍。实际应用中,通过不同给药途径、剂量调整降低作用差距。
6 i( q4 N$ Z- @; [! I, X1 e* {& D注意:双膦酸盐骨转针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病灶部位被肿瘤破坏的进程、肿瘤缩小后促进修复以及缓解局部疼痛。一般不能直接治疗转移瘤,通常作为全身抗肿瘤治疗的辅助用药。 3 F4 s: @ ^/ l. ~* f3 f
3 B7 }7 ]7 ~( z& g
3.常见不良反应 ' I' b& {8 \7 x+ U2 s
(1)颌骨坏死:长期应用双膦酸盐会增加颌骨坏死的风险,尤其是唑来膦酸。口腔状态不佳的患者可以改用伊班膦酸或暂时停药。
2 d( a x& x4 ?9 |& g- x& m注意事项:在应用双膦酸盐治疗前检查口腔,避免牙科手术或等口腔内伤口愈合后再继续治疗;注意口腔卫生,必要时加用抗菌药物预防口腔感染及颌骨坏死;至少每年两次全面的口腔检查。
9 T& W$ C+ `8 f( V+ ]. A3 r
% k; E9 j" u2 M& [& q(2)肾毒性:双膦酸盐可能导致患者肾功能受损,合用同样有肾毒性的铂类或自身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。肌酐清除率≥30 mL/min的患者注射唑来膦酸需减量,也可以输注帕米膦酸或伊班膦酸;肌酐清除率<30 mL/min的患者输注伊班膦酸需减量。
: A& I& a3 h: P T# k注意事项:双膦酸盐经肾脏代谢,重点关注血肌酐指标,监测电解质水平。 . Y, f" i4 Z3 V5 H
(3)低钙血症:血钙水平低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更高。
) k& a2 R/ ~- {- j7 N& [注意事项:补充维生素D和口服钙剂(500mg/d),监测血钙指标与治疗前的比对。 0 o+ h( k: T- v. t+ q0 G
地诺单抗/地舒单抗 (denosumab, D -mab)
% p8 C7 F% J. W3 }7 v4 J0 J7 i: `* y
1.作用机制 , e( z- L- B% `- J; ^: L H
特异性靶向RANKL抑制剂。RANKL是破骨细胞上RANK受体的配体,二者结合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。地舒单抗阻止了RANK的结合,也就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形成,降低骨吸收。 9 I! n( C( h0 [& z. R5 q; \
同时,由于乳腺癌等肿瘤细胞上也表达RANK,地舒单抗也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,抑制骨转移。 : @9 a- R, u& b2 s+ q4 K; w
地舒单抗刚开始在国内的适应证是骨质疏松证,推荐剂量为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,一次60mg;而用于实体瘤骨转移推荐剂量为每4周一次,一次120mg。
* z+ F3 B! h1 N9 B
- G8 V, K6 E5 W. R/ N) \; [' E
2.地舒单抗与双膦酸盐对比
: I4 ]6 O$ A* O: ]& L% Q优点: / |. N: u: c+ T
& s% K, p2 _- `0 E$ ~注意:
. y$ X- i5 C$ c# O. q# c
! Z0 u" T: i. b8 y骨转针与抗肿瘤治疗联用,明显减缓了骨相关事件的发生,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。 & {7 }: S/ A3 q) E' Y f$ H) N
骨转针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条件,与医生充分交流,在不良反应与疗效之间取舍。比如长期应用唑来膦酸后骨转移部位情况稳定,可以与医生商量降低给药频率至12周一次。 3 X( @9 [$ N, j A1 Q' Z6 q3 [! o
虽然是辅助用药,剂量的增减也尽量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,力求获得最大的临床收益。
) q' C, y a7 V/ s3 O* g) s |